大河网讯 12月6日,淡淡的晚霞挂绕在西边的树梢上。还没来得及吃饭,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杨庙村的村民刘英俊就开上了他的小货车,带着满满一车“宝贝”,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老刘,干啥去嘞?”
“去农贸市场卖宝啊!”
“啥宝贝啊?”
“刚从那几个大棚里收的,你们先自己瞅瞅,我要赶紧走了……”
顺着刘英俊手指的方向望过去,弯弯的乡道旁,几个并排的大棚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刚一进去,满满当当的绿意立刻映入眼帘:小芹菜、黑白菜、菠菜等,这些时令蔬菜在工作人员的打理下,更显得鲜嫩诱人。
原来这就是刘英俊的“宝贝”!
刘英俊是个地地道道的长台关乡人,早年间在郑州打工。2015年,他回到家乡,看见家乡良好的自然条件,就萌生了发展蔬菜种植的想法。2016年,他流转了六七亩地,以时令蔬菜为主,开始了自己的蔬菜种植事业。
凭借着日益精湛的种植技术,蔬菜种植的效果越来越好,种植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刘英俊的蔬菜。
“可不是嘛,我们的蔬菜特别新鲜,绝对绿色无公害。”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程清荣笑着说。
“现在每个月能卖20多天,我有30多亩地,这边收了,那边又冒了,循环往复,每天都能出千斤左右。”说话间,刘英俊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大棚,笑着说,“程清荣她们把菜收了,我再送到农贸市场卖,一年的毛利润就40多万,这可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
“大儿子生病了,我要在家照顾他。”程清荣说,“老公出去挣钱了,我就在这打工,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农忙的月份能干20多天。现在小儿子考上了南阳的大学,我也有了工资,可比以前好多喽。”
“我今年都77岁了,以前就在家干点家务,一天到晚也没啥别的事,现在在这儿干活,有人唠嗑,还有钱挣,孩子也不用老操心我了。”另一边,村民殷花兰正坐在凳子上,和身边的老伙计一起除草,“满意,我们都满意现在的生活。”
刚说完,几个人就哈哈大笑起来。
“下一步,我还要带动更多的困难群众和其他返乡创业的青年,大家一起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薛小磊 李子耀 朱美惠)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