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家提高对农产品安全意识、社会经济发展稳步向前,我国商品有机肥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增加。如此庞大的供应,可是不少农民却不愿买账,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一:成本过高,感觉不划算
相较于化肥而言,有机肥的肥效在农业上见效慢,用量大,需要细心打理,并且长时间后才能见效。我国不少的农民土地面积小,未达到农业机械化水平,多靠人工撒施。有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有机肥主要用于蔬菜、水果、茶叶等利润较高的经济作物,而大田粮食作物,主要还是以化肥为主。尤其是在没有相关的政策和补贴激励的下,农户们就更不愿意用眼下“费力不讨好”有机肥。
问题二:知识匮乏,使用困难
使用有机肥是一件琐碎的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务农主体多为老年人。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农村的老年人文化水平有限,加上思维跟不上,对于有机肥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义认知十分欠缺。为了保险起见,这些农户还是更愿意选择化肥,而不是用属于“新生事物”的有机肥。
问题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目前市场上的有机肥原料来源种类多,原料价格不稳定,监测无法全面覆盖,可能存在含有如重金属、抗生素、环境激素、微塑料等物质。据调查,有机肥产品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酸碱度、有机质、养分含量和重金属等方面。大部分农户担心购买到不合格产品,因此购买欲望不强。
化解难题需多方合力
由于我国有机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可以为有机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推广使用有机肥势在必行。
相关企业首先应该提升服务质量,了解市场需求,生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产品。不能闭门造车,一味生产自己觉得利润高的产品。产品种类应该多样化,为农户选择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在农技咨询方面需要加强。很多农户不愿意用有机肥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不会用,企业及时提供售后服务,指导农民使用,对有机肥的推广也大有裨益。
再者,企业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在行业前列,提高生产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当前有机肥生产的主要技术是原料发酵,需要调节原料种类、碳氮比与含水量,并且控制发酵过程通氧量、温度、pH值和添加微生物菌剂,从而控制产品的发酵程度。在此过程中,很多企业因为生产设备落后,人才断档,导致有机肥产品不合格率上升,无形之中为企业埋下隐患,也给消费者带来风险。
最后,政府部门需要制定政策,引导有机肥行业的发展和农户使用,如税收、补贴、科研投入等,对农户使用和企业生产经营有机肥给予支持,促进其早日形成良性循环。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