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巴基斯坦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曾在1972年公开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将比任何一个统治过巴基斯坦的人统治这个国家更长久,首先因为我健康,精力充沛,一天可以工作18个小时,其次,我年轻,我才44岁,比英.甘地夫人年轻10岁。”
图|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然而遗憾的是,他完全没想到,就在短短7年后,他本人却被送上了绞刑架。
1979年4月4日凌晨2时,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被秘密送上了绞刑架。
也就是在被处决的前一天,老布托被允许与家人见最后一面,一家人吃了一顿愉快的餐食,因为连日来老布托只允许吃流食,整个人形销骨立。
没有人告诉老布托,他将什么时候被处死。
监狱给了老布托一张纸、一支笔,让他写最后的遗言,但他先是写好,然后又愤而撕毁。
就在被送上绞刑架后,面色苍白的老布托说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句话:
“天哪,救救我吧,因为我是个无罪的人。”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随后老布托被高高地吊起,他的身躯开始扭动,随后逐渐停止,一直到半个钟头过去后,在确认老布托已经停止呼吸的情况下,监狱将他的遗体从绞刑架上放下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棺材中。
随后几架飞机载着老布托的棺材,缓缓驶向拉卡纳墓地附近,然后被送上了一辆事先就准备好的救护车,并直接开往墓地。
虽然整个过程都是秘密进行,但事先就收到风声的民众还是陆续都感到了拉卡纳目的,当看到从救护车上抬下来的棺材后,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痛哭失声。
尽管在事发后,国际社会都对营救老布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最终却仍然没能挽救他悲剧的命运。一与叱咤政坛的甘地家族、肯尼迪家族一样,前巴基斯坦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也出生于印度河平原南部信德省一个古老的家族——布托家族。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英国的殖民者查尔斯乘坐汽车在信德省旅游时,路过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于是好奇的问司机:
“这是谁家的土地。”
司机回答:
“布托家族的。”
查尔斯一连问了好几遍,司机都回答是布托家族,困倦的查尔斯只好先在车里睡下,并嘱咐司机,如果走出布托家族土地以后,再把他叫醒。
没想到的是,查尔斯一睡就是很长时间,到醒来以后埋怨司机,为什么不把他叫醒,司机也很委屈:
“咱们还没离开布托家族的土地呢?”
布托家族的富有可见一斑。
如今能够查阅到的资料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布托家族的人,就只有老布托以及他的女儿贝·布托。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以下简称老布托)出生于1928年1月5日,作为一个贵族家庭出生的孩子,老布托自幼接受的便是西方的教育,他曾在**加利福尼亚州学习法律,后来回到了英国做开业律师。
一直到1953年才回国,并继续从事律师职业。
图|贝·布托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铁蝴蝶”之称的贝·布托,也是在这一年出生的,她是老布托的大女儿,后来更是直接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只是遗憾的是,父女两人虽然命运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全都是悲剧。
据说老布托的父亲很早就涉入了政坛,在父亲的影响下,老布托对政坛生活也十分向往,在国外学习的这么多年里,老布托对西方的政治颇有研究,还几次参与政治集会与游行,充分积累了经验。
老布托回国后,依托于律师职业的便利条件,经常参与国内的一些政治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青年学生等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间十分具有号召力。
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十分赏识老布托,在米尔扎的提点下,老布托于1957年担任了巴基斯坦驻联合国大使,1958年任商务部长,1962年成为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议会领袖。1963~1966年任外交部长。
老布托在政坛混得如鱼得水,事实上他也确实对巴基斯坦摆脱西方强国依赖付出了不少努力。
1963年,老布托率巴基斯坦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同中国签订了中巴边界条约,极大地推动了双边关系发展。
可对巴基斯坦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与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分歧。
这就不得不说到巴基斯坦的历史。
从十八世纪开始,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印度和巴基斯坦才摆脱了殖民统治。
图|印巴分治
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省的“蒙巴顿方案”,考虑到双方信仰不同,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印度教徒居多的地区系数划归印度,而穆斯林教徒多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
尽管从表面上来看,蒙巴顿方案解决了二者冲突,但是却没解决两族混居的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以上人口是穆斯林,按照梦打盹方案的规定,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应由当地土邦投票解决。
可当时克什米尔土邦王本身却是个印度教徒,一开始他既不愿意归属印度,也不愿意归属巴基斯坦,但后来又同意归属印度,这就造成了在克什米尔地区居住的穆斯林强烈不满。
以至于酿成了印巴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冲突。二围绕着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双方共爆发了四次战争。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掀起了反抗印度政府的行动,起义后的穆斯林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号召克什米尔地区民众反抗。
这次起义很快就被印方平定,可印军在平定这次起义后,非但没有停止脚步,反而还在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后规定的停火线边境集结,并越过实际停火线,袭击巴方军队与哨所。
图|阿尤布·汗
1965年8月31日,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出动正规军对克什米尔西部的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
可惜的是,巴基斯坦一方虽然在战争前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可在后来印军反扑中,巴方接连失利,当然在此次作战中,印军也没能讨到什么实际便宜。
1965年9月20日,印巴双方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宣布停战,并于1966年1月4日达成《塔什干宣言》。
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落下帷幕。
然而很显然,印巴双方虽然达成了塔什干宣言,可双方都不满意结果。
印方签署的宣言的总理夏斯特里在签署宣言后几个小时便突然死亡,在各方势力竞争下,尼赫鲁的女儿,年仅47岁的英迪拉·甘地印度总理,英迪拉野心勃勃,在实际掌权后,更是把触手伸向了本就与巴基斯坦本土不接壤的东巴基斯坦。并发起了第三次印巴战争。造成了东巴基斯坦独立。
同样,塔什干宣言签署后,年轻的老布托也不赞同宣言内容,特别是其中打着和平旗号,却对印方主动入侵的事实含糊带过。
老布托与阿尤布·汗产生了直接分歧,一气之下退出了政坛。
1967年12月,老布托创建了巴基斯坦人民党,当时巴基斯坦内部社会动荡,农业十分落后,每年还要依赖进口粮食才能维持生活,老布托适时提出口号,要求政府改革经济制度,并强烈要求举行大选。
老布托的一系列活动,得到了巴基斯坦民众的响应。
也因为人民党的日益壮大,阿尤布·汗自觉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在1968年11月,下令逮捕了布托,但巴基斯坦民众却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特别是布托的支持者。
迫于压力,阿尤布·汗于1969年2月释放了布托。
在声势浩大的声讨中,阿尤布·汗于1969年3月匆忙下台,将政权交给了叶海亚·汗。
可叶海亚·汗对于国内情况束手无策,加上在处理东巴问题上举措失宜,导致了东巴基斯坦事实上独立。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不仅击败了巴基斯坦军队,俘虏巴军9万余人。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东巴之忧”(即巴基斯坦独立后,从东西两面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
1971年,叶海亚·汗交出权力,同年12月20日,老布托就任总统兼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
老布托上台之初,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东巴问题。
一个占据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飞地独立,对于巴基斯坦整体而言,算得上是元气大伤。
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老布托主持了一系列对印的谈判。
1972年1月3日,老布托无条件释放叶海亚·汗政府扣留的东巴领导人。并亲赴印度西姆拉市,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举行会谈。
英迪拉携第三次印巴战争大胜之余威,野心勃勃的对巴基斯坦提出了一系列计划,要求将领土、战俘以及克什米尔地区问题一并解决,但这一方案老布托并不接受,他义正严词的对英迪拉说:
“夫人,我宁可回国下台,也不会签订这个条约!”
应该说老布托的律师口才在这次会谈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整个会谈期间,老布托一再表示:
“夫人,印巴是南亚的两个大国,为什么我们要让彼此的伤口更加加深呢?不错,军事征服固然是一项光荣,但那毕竟是非正义的。一个睿智的政治领导人,为什么不做适当的让步以换得永久的和平呢?”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谈判,英迪拉最终选择了让步,同意无条件释放战俘,退还所占据的巴基斯坦大部分领土,双方恢复正常的经贸关系。
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布托通过谈判,保住了巴基斯坦国家最大的利益,布托的声望这一时期也达到了顶点。
回国后,面对欢呼的人群,老布托面色沉重,他对所有人说:
“这不是我的胜利,也不是英迪拉·甘地的胜利,而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胜利。”
面对东巴事实意义上的独立,老布托可以说是断臂求生,他承认了东巴的独立,并主动与之建交,事实证明这一步棋走对了,因为东巴(即孟加拉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与印度之间产生不断的矛盾冲突,孟加拉国主动修复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还积极同巴基斯坦合作。
事实上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不久,孟巴两国间的关系就已经被扭转。
这一切都与老布托的努力分不开关系。三在解决了第三次印巴战争给巴基斯坦带来的伤害后,老布托着手在国内展开整顿。
1973年,在老布托推动下,巴基斯坦颁布了新的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人权,禁止种族和教派歧视,与此同时,老布托改革了巴基斯坦总统制,他决定按照西方施行类似的民主改革,但在经济上决定施行“伊斯兰社会主义”改革,并从1972年开始在国内推行国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资产阶级的发展,也因为布托的政策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以及农民的诉求,布托在国内获得了大量的支持。
诚然,布托的改革有助于巴基斯坦的进步发展,但在国内强行推行国有化政策,损害了国内大资产阶级以及大地主的利益。使得他们对布托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而且从根源上来讲,布托在国内强行推动国有化改革并不成功。
首先,巴基斯坦对于国内大资产阶级管控不严,资本家为了逃避国有化,纷纷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了国外,布托推行的国有化非但没能使国家生产增长,反而遏制了发展的趋势;其次,布托的土地改革也完成得不彻底,尽管布托出台政策,规定了占有土地的限额,可一些大地主为了逃避国家规定的土地限额,纷纷将自家田产划分给家族名下成员中,土地改革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大。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老布托在任期间,极大地推动了巴基斯坦在外交上的发展,特别是同中国的外交关系。
老布托在任期间,几次访问中国,并同毛主席、周总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从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前,中巴两国就推动了共同建设喀喇昆仑公路的,特别是在老布托上任后,经过中巴两国两万名工人不懈努力,喀喇昆仑公路终于在1978年建成通车,这条公路也成为中巴友谊的实际见证。
1976年5月,老布托率团访华,毛主席尽管身体不适,但在听说老布托来访后,还是同意了见面的要求。布托也成为了毛主席在世时见的最后一位国外领导人。
图|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以及国防和外交国务部长阿齐兹·艾哈迈德
不过很遗憾,布托执政的几年时间中,虽然极大地稳定了国内证据,但在经济上却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推行的经济改革,损伤了国内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这些人联合起来组成反对派,反对布托的统治。
1977年1月7日,自认在任期间政绩卓著的布托认为,稳定的局势对人民党继续执政十分有利,于是决定提前举行大选。
在大选中,虽然多数的反对党指责布托在执政期间的问题,比如收归国有的企业多数没有利润等等,但布托所在的人民党仍然在大选中获胜,不甘心失败的反对党借口指责布托在大选中舞弊,宣布不承认大选结果,国内一些城市和地区也相继发生动乱。
对于这一系列的变化,布托显得并不担心,他同意10月份再一次同反对党举行大选,可他最担心的是军方发生变乱,于是破格提拔了第三军军长齐亚·哈克担任陆军总参谋长。
可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决定,最终酿成了惨烈的后果。
齐亚·哈克几次表示支持布托麻痹了他。
1977年7月5日凌晨,齐亚·哈克发动军事政变。
也就是在这一天前,齐亚·哈克还曾到布托总理官邸拜访,并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布托,布托一直到当天晚上,还以为自己能够睡个好觉,可没想到的是,也就是在凌晨十分,布托的仆人叫醒了他,并告诉了他一个噩耗:
“军队正在前来捕杀您。”
布托吃了一惊,他心里想不通,军队是在他的掌握之中,究竟是哪个军事集团的首领发动的叛乱呢。
尽管仆人几次劝说他不如逃出去或者是藏起来,但布托却始终摇头拒绝,他告诉仆人:
“我的生命掌握在真主手中。如果军队要杀我,那么,让他们杀吧!躲藏与抵抗是毫无意义的。让他们来吧!”
1977年7月5日凌晨2时,布托在自家的卧室中被捕。
图|齐亚·哈克
需要指出的是,布托在国内外的声望很高,支持者也非常多,在听闻他被捕的消息后,一贯与巴基斯坦友好的中国更是直接通过外交渠道传话,要求释放布托,西方英、美等国,包括印度总理英迪拉也明确表示支持布托。
尽管如此,齐亚·哈克担心释放布托,会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不利影响。于是他在7月28日释放布托后,又于两个月后将布托再次逮捕。
在后来的法庭审判中,反对党对布托以政治谋杀罪提出起诉,尽管法庭允许布托提出上诉,可无论这位律师出身的总统在法庭上如何为自己辩驳,可对最终结果依然于事无补。
1979年2月,巴基斯坦最高法院以4票赞同3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判决对布托实行绞刑。
尽管布托在的统治时间只有5年,但却对巴基斯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却依然有不少人怀念他。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