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不管事以后,宦官专权也有一些,于是文官们在抨击宦官专权的时候,就说我朝虽然罢宰相,但是自从文皇帝设定内阁以来,内阁就是宰相府,首辅就是宰相,于是大家把内阁大学士往前推。宦官不专权的时候,当大学士们再掌权的时候,有一批人又在提意见,说我朝是不设宰相的,你竟然自以为是宰相,是算什么话?所以内阁大学士你不做事也不好,不做事是尸位素餐;你做事又不好,做事就是专权。所以明朝在不做事和做事这个交叉线上,就出了两大名相。
严嵩也是做事的,严嵩和张居正这两个人很有意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都是少年得志。张居正十三岁就号称荆州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中了进士还不算,因为是年轻的进士,所以就继续在翰林院读书,叫庶吉士,这叫储相,宰相的储备力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后备人才,第三梯队。
严嵩也一样,严嵩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在江西的乡试里头中了举人。这个我要说一句,在江西中举人比在湖广中举人要难的多。当时最难中举人的地方是南直隶,就是南京的举人。应天府的举人是最难考的,什么原因?因为那一块是文化之地,而且有留都在那里,官员子弟都在那里考举人,所以最难考的是南京应天府的乡试。为什么唐寅那么牛,那么厉害,他是应天府的乡试的解元,第一名,那当然他牛。
但是江西也不可小看,江西那个时候每三年一次的举人名额,在全国排第一,每三年95个,浙江第二90个,湖南、湖北加在一起85个,还有福建也是85个,在我的印象里头山东好像也是85个。那么江西第一多,95个,什么原因?因为他考科举特别盛,所以当时有人说,本朝读书人以江浙闽为胜。江西考科举考的特别盛,所以严嵩十九岁在江西能够考取举人,也是很了不起的。然后考了两次进士,在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中进士同样是年轻,于是也进入翰林院,严嵩是前辈,张居正是晚辈。
严嵩
张居正是在严嵩手上才考取进士的,但严嵩那个时候是首辅不主考,徐阶是次辅才主考,所以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还不是严嵩的学生。严嵩二十六岁考中了进士,也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也是储相。本来要到翰林院,但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什么举动?不做官,回家读书,说学问还不够。这一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所有人都觉得这小伙子太了不起了,这么淡泊名利,于是他回到自己的老家读书,读了十年才重新出山做官,所以他的仕途比张居正走得慢得多。张居正在三十多岁就进入内阁,四十七八岁就主政做内阁首辅,死的时候才五十八岁。严嵩倒是不一样,严嵩六十三岁才进入内阁,别人到这个时候早已经退休了,或者早已经死去了,他才进内阁,而且在内阁待了二十一年,在明朝的历史上,如果我没有记错,他做首辅历时是最长的。这是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少年才俊。
再者,都长得相貌堂堂。张居正是眉清目秀,这个江陵小秀才人见人爱,但是他性格比较沉稳,看上去不怒自威。严嵩不一样,他长得非常飘逸,据说是身材比较修长,而且舒眉朗目。二人一个沉稳,一个飘逸,都是相貌堂堂。明朝的宰相很好玩,大部分都是相貌堂堂的,包括杨廷和。徐阶虽然个子比较矮,但是长得很白净。但是他们有最大的不同,主要是性格上的不一样。严嵩归根到底还是个文人,张居正才算真正的政治家。文人来当道,就有很多事情他摆不平,该为自己营造名誉的事情他可能不会去做,不该自己去弄的他可能七弄八弄。我曾经在《大明嘉靖往事》里头谈严嵩,说严嵩后来被称为奸臣是三步曲,他在做礼部尚书以前,官声非常好,而且敢提意见,不谋私利,跟群众的关系也处得很好,一直到他做大学士还礼贤下士,而且不跟别人计较,胸怀很开阔。
有个很著名的故事,说一年严嵩做寿,可能是七十大寿,当时在北京的江西人很多,都是做官的,听说严学士做寿,大家都来拜寿,然后大摆宴席,大家都在这儿等,结果严嵩款步而来,他身材修长,矮个子就垫起脚看,还有人伸长脖子。严嵩一路上跟大家问好,问着问着突然有一声怪笑,那个笑声就是怪,这一下大家都愣了。谁在这种场合下笑,这不是不给面子嘛?严嵩一看,是个河南人在那里笑,这个河南人就是高拱。我估计他也对江西人有一点看不惯,于是他就怪笑。
严嵩回头一看,也是翰林院的学生,说你笑什么?高拱说我想起韩昌黎的一首诗,韩昌黎有一首斗鸡诗,说“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是说大鸡很威风地过来,小鸡就在下面很敬仰地看着他。那时候鸡和江西人又是谐音,结果严嵩一听笑死了,全体的人都笑起来了,根本没拿高拱怎么样,所以后来很多人记载这段材料,包括那个苏州的钱谦益,后来记录这个材料,说前辈风范令人向往,这个风范我们都仰望他呀。要是这样做那太了不起了,但是为什么会变成奸臣?
张居正
所以我说他有个三步曲。第一自从做了礼部尚书以后,被嘉靖皇帝敲打了一次,不敢再提意见了。这里不敢再提意见,那边不断得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出来,而你严嵩又不断地在升官进爵,你家里不断地发财,那么国家没有搞好,我们要拎出一个奸臣,不拎你拎谁啊?那就是你吧。再看一下严嵩前面的那些大学士,夏言由于意见不和被杀,夏言的前面张璁反复跟嘉靖皇帝提意见,反复被贬官,然后反复被叫回来。还有再前面的杨廷和,也是因为阻止嘉靖皇帝一些事而被贬官,后来他的儿子那个著名的杨慎被贬到云南保山,当时叫永昌卫的那个地方。所以大家一看你的前任都敢于和皇帝提意见,就你不敢,而你这一家在过好日子,所以就是弄你。
第二,严嵩是如履薄冰地伴君,小小心心地做事,但他那个儿子能力太强,严世蕃嬉笑怒骂地弄权,而且收受贿赂。这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指点朝廷里面哪个行哪个不行,说得很准确,而且嘉靖皇帝写字龙飞凤舞谁都不认识,就他认识。所以他为严嵩草拟的诏书等,一打一个准。严嵩就离不开他,所以老子在履霜坚冰地伴君,儿子在嬉笑怒骂地弄权,结果那个老子招怨了,这边结人缘,那边结人怨。
第三,跟另外一个忠臣有关系,杨继盛的被杀,应该跟严嵩没有关系,但是大家不敢骂皇帝,就骂严嵩。而杨继盛又是一个艺术家,在南京的时候有很多艺术家的朋友,这些朋友为了为他鸣不平,结果引出了一连串的戏曲,什么《鸣凤记》、《海瑞大红袍》。这个《海瑞大红袍》就变成海瑞的政治斗争,实际上完全是关公战秦琼,因为海瑞到北京做官的时候,严嵩已经罢官了,你跟他斗什么?海瑞有一个特点只打活老虎,不打死老虎,打哪些活老虎,打嘉靖皇帝,打徐阶,徐阶是只活老虎,他专门打他们,死老虎他是不打的,真正的铁男汉子。所以这个戏曲一演,这个舆论就大了。我说明朝庙堂以舆论之主张左右之,这个舆论说这个是奸臣,谁敢说他不是奸臣,而且这个戏一直传到清朝,让顺治皇帝看了很感动,顺治皇帝甚至到保定去,亲自祭扫杨继盛的墓,而且写了一篇文章,把杨继盛称之为忠臣,把严嵩视之为奸贼。然后清朝修《明史》,严嵩肯定就到奸臣传里头去了。
海瑞
张居正给明朝的功劳太大了,所以在中国有史以来的宰相里头,如果要排号,他绝对进入前十名,乃至前五名,同样是性格使然。如果说严嵩一个文人,性格上有点软弱,他想做和事佬,想维护一团和气,那张居正他的性格绝对是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拍板,而在那个时候他的形势也很好。万历皇帝还是一个几岁的小孩儿,李太后又支持他,冯保跟他关系又好,变成一个铁三角,所以他能够大展宏图,权力在手。但是权力在手的同时,怨恨也造成了,对于皇帝管得太厉害。
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皇帝在背书,把《论语》里头一句话错念了,张居正厉声呵道:“错!”他把该怎么念给皇帝念了一遍,把皇帝吓了一个机灵。你看这还了得,所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对这个管他管的厉害的人是越来越怨恨,最后张居正一死,就有人上书抨击张居正。当然在这之前,就很多人抨击,包括我们一批江西人也在抨击。夺情有人抨击,其他的事情有人抨击,死政敌也来抨击。结果万历皇帝正好顺水推舟,抄他的家,封他的门,甚至要破他的棺,弄他的尸,最后这两步没做而已,就已经变成奸臣了。
但是幸亏是万历皇帝死了以后,到了天启皇帝的时候,为张居正平反,而首先提出为张居正平反的就是当年为了夺情的事情向张居正发起抨击的周元彪。这边有几人在抨击张居正夺情,拉到午门正在那里打棍子,结果这小子怀里明揣着一份弹劾书,看完这边打棍子,他这份书就丢下去继续弹劾,那么把他拉过来打。一直到他晚年的时候,这个脚还有残疾,就是因为那次廷杖。但是他后来经过反思,张居正才是这个国家需要的,敢于担当为国家做事,因此他率先提出要为张居正翻案。所以后来张居正在天启年间被追加为文忠公,叫张文忠公了,所以他的集子也叫《张文忠公集》。
王安石
实际上我想说明一个什么事,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乃至我们当代,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后世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在1989年还是1988年参加严嵩的一个会,我提出三点认识,其中两点:第一是不要修庙,第二是不要再以古人的这种评价,去说奸臣和忠臣,要有我们实事求是的评价。但是后来过了五年我写文章,我认为奸臣和忠臣就像好人和坏人一样,是中国人评价人物最朴实的标准,最基本的定义。你做了很多好事,但是你在大关节上没有把持住,你就是坏人。你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你在一些大关节上把持住,你就是好人。你对人民做出的贡献,公道在人心。
我这里顺带提到宋朝的一个人,叫王安石,也是我们江西人。王安石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人把他斥之为小人,所以在元朝立奸臣传的时候,有人极力主张把王安石列入奸臣传,这很有意思,什么原因?因为宋朝立国以后,第一不理田制,第二不抑兼并,让经济自由发展。自从王安石开始加税,国家强制进入到商品社会里头去,所以有了很大的矛盾。我曾经有一篇文章写到,本来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政府一进去,变成政府和地主、农民的矛盾;本来是商人和买家的矛盾,结果政府一进去,变成政府和商人、买家共同的责任。政府变成一个核心,不该他做的事,他全做了。
王安石做了这件事,所以大家认为王安石变法就是敛财,在座的各位如果对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一下,清初有个著名学者叫王夫之,写了一本书叫《读通鉴论》,后来又写了一本叫《宋论》,就是他读《资治通鉴》写的评语和读《宋史》写的评论,里头把王安石就直视为小人,司马光就是君子。所以元朝也是这样,但是最后王安石入不了奸臣传,什么原因?谁敢把这样一个两袖清风,虽然办坏了一件事,但是又全心全意为国家办事的人,写入奸臣传。
如果这样的话,那历史上以及后代谁还敢为国家承担责任。因此他们采取了一个折中措施,王安石仍然单列传名臣,这太了不起了,既为国家担当,而且文学又有一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其中一个。很多故事说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还不如王安石,王安石经常教他。但是把王安石的头号助手,福建人吕惠卿列入奸臣传。奸臣本是为皇帝背黑锅,吕惠卿为王安石背黑锅,什么原因?王安石人格高大,你吕惠卿为自己谋了私利,所以我说历史的评论还是公道在人心。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