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讲解《尚书》,豆瓣网友打出了9.4高分。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全网获得超过20个热搜。
这真是大好事,从各个方面说都是。
《史记.儒林列传》载——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原为秦朝的博士,应该自己手上有《尚书》。这里要插上一句,《尚书》先秦称《书》,从伏生或者他的学生欧阳氏,才开始称为《尚书》,一般的解释,是“上古帝王之书”。
秦始皇按李斯谏议下令焚书,主要的就是搜寻销毁《诗》《书》。还要插上一句,秦国,历史上对这些古代典籍就视作“洪水猛兽”,商鞅变法也曾下令收缴焚烧《诗》《书》。伏生,是真正的“做学问者”,或者说,是极具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所以敢违抗朝令,把手里的《书》藏在了墙壁里。后来战事爆发,伏生就去逃难躲避兵燹之灾了。
汉代秦。惠帝时,正式废除了秦朝不许私人藏书的禁令。
《汉书.艺文志》载:“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文帝、景帝至武帝,都呈现出了崇尚典籍、更立博士、传授经传的繁荣局面。
文帝时,天下能掌握《书》之人已异常缺乏了,他听说伏生懂《书》,就想召其到长安做官讲《书》,无奈伏生九十岁了,不能远行了,于是景帝就派了大名鼎鼎的晁错“上门”去学习。不管景帝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此举也该大大称赞。
关于伏生教授《书》,也就是由他或由他的弟子改称的《尚书》,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伏生口授,弟子们以隶书记录;一种,说由他的弟子转授。
大概后一种说法更靠谱一些。但无论如何,伏生是秦始皇焚书之后《书》之传授第一人是不错的。
前面说到,弟子们以隶书记录《尚书》的讲授,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今文尚书》。
《史记.儒林列传》还说到,“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云云。
《汉书.儒林传》也说伏生所传《尚书》是二十九篇。
这是因为,汉武帝时,民间献上来一篇《太誓》,也被加了进去。实际上,伏生所传《尚书》就是二十八篇。
《史记.儒林列传》是目前所知对伏生传授《尚书》的最早记载。
但《汉书.儒林传》则记载了《尚书》传授的过程和门派。
《汉书》载,伏生在齐、鲁之间教授弟子,著名的有两个人——张生和欧阳生。
欧阳生名和伯,又教授了兒(倪)宽,兒宽教了欧阳和伯的儿子世,再传至和伯的曾孙欧阳高。欧阳高于武帝时,以其《尚书》之学立为学官博士。这一支,被称为《今文尚书》“欧阳氏学”。
张生教授夏侯都尉,再传族子夏侯始昌,始昌传夏侯胜,胜受业于兒宽门人蔺卿,又从欧阳氏为学,于汉宣帝时立于学官为博士。这一支,被称为《今文尚书》“大夏侯氏学”。
大夏侯胜传其从子夏侯建,建又受业于欧阳高,亦于汉宣帝时立于学官为博士。这一支,被称为《今文尚书》“小夏侯氏学”。
这就是西汉讲授《今文尚书》的主要三个“学派”。
再往后,“大夏侯氏学”几经传授,出现了“孔许之学”。其中,主要是再传弟子孔霸的学生许商讲授的有所增益的“大夏侯氏学”。
“小夏侯氏学”再传之后,出现了郑宽中、张无故、秦恭、假仓、李寻所传授的“郑张秦假李氏之学”,属于增益后的“小夏侯氏之学”。
以上这些“学派”中,尤以“欧阳氏学”最为彰显,至东汉,俨然已成“权威”,“汉石经”所刻《尚书》,依据“欧阳氏学”之本。
西汉,形成了以隶书记载的“今文经学”,一共是“五经”。但立于学官者,却有十四家。分别是——
《诗》,齐、鲁、韩三家;《书》,欧阳、大、小夏侯三家;《易》,施、孟、梁丘、京四家;《礼》,后仓学之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学之严氏及谷梁学二家。
为何如此呢?
当时朝廷,保障各“学派”必须严守“师法”或曰“家法”。这是在汉宣帝时召开的“石渠阁会议”上决定的。
清代著名学者皮锡瑞《经学历史》云:“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
《汉书.孟喜传》载:“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比如《今文尚书》,皆传自伏生,后来成为“三家”。本来,欧阳氏学“一家为大”,但在“石渠河会议”上,太子太傅萧望之等评议,汉宣帝钦定,将这“三家”皆列为学官,不过,三家只能“各言其说”,“井水不犯河水”,不能融合,也不许借鉴。
一方面,这是中国最早对“知识产权”的“国家保护”,尊师重道,传承典籍,作用大焉。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经学”空泛、繁琐、神秘、虚妄的弊端。
东汉王充《论衡》云:“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竞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
这指的,就是西汉开始的“经学”,包括《今文尚书》的弊端。
也是在西汉,围绕《尚书》,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古文尚书》的“横空出世”。
关于《古文尚书》出现,大致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史记.儒林传》云:“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这是说,伏生的孙子读不懂《今文尚书》的时候,有孔安国等几个人帮助他。孔安国是孔子十一世孙,他有孔府家藏的《古文尚书》,可与今文对照来读。
第二种,《汉书.艺文志》载:“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
这里所谓“中古文”,指汉皇室“中五经秘书”所藏《古文尚书》,称“中古文本”。汉武帝时,曾明诏求书,此《古文尚书》当民间所献。
第三种,《汉书.河间献王传》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所论。”
汉末,称此《尚书》为“河间献王本”。
第四种,《汉书. 楚元王传》附《刘歆传》,其曰:“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
这是讲,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书于壁中,从此有了“孔子壁中本”这一说法;孔安国将孔壁本献上后,恰遇巫蛊之变未及立学官。
汉宣帝时,延聘刘向为帝师。他儿子刘歆,钻研古文,颇有成就,常常把他爹也难倒。
至汉哀帝,刘歆受到皇帝重视,于是上奏,请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立于学官遭到五经博士强烈反对——
诸儒皆怨恨,……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
满腹经纶的刘歆就此“翻片儿”了。
不过,刘歆开创了《古文尚书》之学。到东汉,已有三个治《古文尚书》的学派系——刘歆及涂恽弟子以孔安国师承为名的壁中古文本系统;传授不明来源的盖豫、周防等古文诸家;杜林漆书古文本系统。
这三个系统中,人才辈出。如贾逵、许慎、马融、卢植、郑玄等等,皆为大家。
从此,也开始了逾千年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
《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有什么不同?
第一,文本内容上的歧异。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标志“经学”正式确立。经文不同,解传自然不同——这对儒官、儒生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东汉许慎是贾逵的学生,是从刘歆、杜林算起的第二代古文经学传人,撰有《五经异义》。他在《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文本争议中,用20多年时间编纂了《说文解字》,以小篆作为解读《古文尚书》的重要依据。许慎的师叔马融,对其此成就同样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许慎很重要的《五经异议》,唐宋时亡佚了,而《说文解字》却成了千古名著。
第二,解释经义上的歧异。
《古文尚书》学派中比较早的卫宏、贾逵等人,与《今文尚书》学派的“经义”之争尚且艰辛。到了马融,《古文尚书》学派渐成优势。
郑玄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之说甚至谶纬之说,以继续壮大古文派之影响。郑玄之学,被称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可见其成就之大。
汉章帝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白虎观”会议召开,形成了一个会议文件——《白虎议奏》,这是对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尚书》的一次全面排斥。
想不到的是,这次会上今文经学推崇的谶纬之学,让古文派抓住了把柄,贾逵带头力排谶纬,一来二去,到郑玄时,今文学派连带《今文尚书》衰落了。
总体上看,今文学派家宣扬神学,以五行灾异说作为统领,虚漫繁琐过于明显;东汉古文学派,则推崇圣道王功,重视文字训诂、器数名物典章制度。这大概是古文学派后起占优的关键。
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经典释文.叙录》云:“永嘉伤乱,众家之书并亡。”其中也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晋元帝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之后,就有了豫章内史梅赜献孔安国作传《古文尚书》一事。
这部《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除将原来的篇目拆分外,还收入了若干篇《逸周书》,附有孔安国所作之传。
这部书,不乏作伪之处,但解释新颖清晰,高度契合当时的统治者统一臣民思想之需要,因此极受重视,很快被立为学官,并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看重。
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是对此书注释集解,亦很有名。
关于这部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曾写过一篇《伪孔传的出世及东晋经学巨变》,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搜出来看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尚书》篇目,有说法称孔子曾删去三千多篇。这是汉代谶书《尚书璇玑钤》的妄说,毫不可信。孔子在保存传承上古典籍上,堪称古代第一人,居功至伟。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