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揭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三步的序幕。第三步规划了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建造两个阶段的任务目标。神舟十五号任务是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从神十二到神十五,4批12名航天员共同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成长,也不断刷新在轨驻留新纪录。
2021年4月29日上午,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航天员 刘伯明: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打开舱门,极目宇宙,这是刘伯明出舱时发出的第一句感叹。7月4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成功实施。神舟十二号任务为期三个月,突破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由原来的2天缩短到6.5小时;航天员首次利用机械臂实施了舱外作业;首次在轨全面系统地验证了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以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首次进行了三个飞行器组合体飞行;首次在东风着陆场执行了航天员搜救回收任务等;这些突破,都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乘组告别空间站,踏上归程。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如约而至。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空间站迎来了首位女性航天员,神舟十三号乘组也刷新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2022年6月5日,空间站迎来了神舟十四号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入驻,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
随着神舟十五号的到来,两批航天员齐聚,空间站也将迎来首次六位航天员在轨共同生活的历史时刻。
人性化设计 打造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神舟十五号作为一型“交通工具”,航天员在乘坐时是否舒适,这是科研人员在研制飞船时需要考虑的。据了解,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加,神舟飞船的乘坐舒适性也在不断提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 刁伟鹤:实际上也是继承了神舟十二号的设计,舒适性上就是以人为本,还是更好地满足航天员个人的需求。
专家告诉我们,为了让神舟飞船更加人性化,每一次航天员结束任务返回地球之后,神舟飞船的研制团队都会和航天员进行沟通,听取航天员们的“用户反馈”,从而进一步改进飞船,增强神舟飞船的舒适性。
除此之外,神舟飞船还会根据航天员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私人订制,包括航天员的一些私人物品、爱吃的食物等都会跟随航天员一起“出差”,去往中国空间站。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