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网红学校”的毕业生被疯抢,月入上万元!却发愁招不到学生?
2018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全国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万人。扩招100万,接近现在每年普通专科招生数量的1/4。
大家常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学生有技术,毕业能就业,收入看起来也不错,可学校时常面临招生难的尴尬。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明确今年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职业教育将开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
面对新一轮改革,高职院校如何把握住这次机会?所学的专业能否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学生毕业后竞争力、晋升空间又如何?
带着种种疑问,央视财经频道《深度财经》栏目记者对三所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
不仅要手艺,还得有体力
你脑海里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上课经常打盹儿、开小差?
来这儿,别说上课打盹儿了,讲台、灶台“合一”,学生亲自上手洗菜、炒菜,还有大鼓、鼓槌等等奇特教具控制做饭节奏!好吃好玩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睡着?
咦?透过屏幕,好像闻到了小龙虾的味道?没错!记者来的正是龙虾学校。
潜江龙虾学校在2015年成立时,还只是向社会培训技能型人才。2017年,作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的二级学院开始招收2年制专科生,2018年开设的是3年制的专科。
学校的实操课占80%,刀工、勺工对这里的学生来说,是必备基本功。
目前,学院共有12间教室,各式现代化的烹饪设施非常齐全,而今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复给他们的招生名额只有150人。
学校在师资配备上,有60名专职教师、60名兼职教师,专业技能老师都是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全国烹饪名师。
从设备到师资,不应该只有两个班的学生才对。但招生的人数一直在减少——2017年招收了86名学生,2018年招收了44名学生。
很多人认为,炒制小龙虾从业门槛不高,没有职业优越感。但这里培养的不是普通的厨师,学生们能将小龙虾产供销钻研透,将普通的小龙虾制作做精做细。这正是消费升级下缺乏的高级服务型人才,不失为高职教育术业专攻的方向。
《深度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就业晋升受限、招生难等问题,不光在龙虾学校,在技工学校也存在。
毕业就能进入一流企业,技师学校招生咋还这么难?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设立技工学校,主要面向初中、高中毕业生。这类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徐工技师学院便是这种类型的学校,学生入学等同于入职。毕业后,98%都选择进入徐工集团。
在集团内部,被认可度和晋升空间也很充裕。然而,离开徐工集团,这一纸文凭又成了就业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竞争“硬伤”。
作为技工院校,徐工技师学院并没有纳入到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里,在填报志愿时没有相应的招生代码,20多年间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依靠口口相传和熟人推介来吸引学生。
这样的技工院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没有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缺乏统一的招生平台,造成了技工院校招生数量逐年减少,招生工作越来越困难。
虽然国家下发过文件,技工类院校毕业证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同等学历。
但是,技工院校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毕业生拿不到专科或者本科的毕业文凭,在就业中屡屡遭遇不被承认学历的“尴尬”,既制约了这类院校的发展,也限制了这类技能人才的晋升、进修和职称待遇。
抛掉“学历至上” 摒弃“高职偏见”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但不得不承认,“看重出身”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唯文凭至上”的观念也在左右着很多人的选择。
不少用人单位实行着“隐性的身份制”,更有甚者,招聘时明确指出“只要哪几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之际,学生和家长也难以摆脱“本科魔咒”的烦扰,认为“读了本科才算上了大学”“专科学校不入流”。
大众也容易把专业技术人员与“满脸油污、体力劳动”等形象联想在一起,这种偏见更是浇灭了许多年轻人的“大国工匠之梦”……
招聘人才是为工作服务,更应看重能力而非只是文凭。更何况“术业有专攻”,本科毕业也不一定就比高职好,用人是选“才”而不是看“纸”。单单一纸文凭不应成为限制、阻碍自身多元化发展的桎梏。
如何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摒弃“学历崇拜”,给予高级技工院校毕业生一个公平起点,激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改变社会对“蓝领”人才根深蒂固的偏见,让职业教育不再只处于教育边缘,或许是着实推动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来源:央视财经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