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影片《罗马》,很可能要于近期在大陆上映了。
在2019年第91届奥斯卡上颁奖典礼上,导演阿方索·卡隆凭《罗马》获得了最佳导演奖。
《罗马》是卡隆根据其童年往事改编的一部极富现实意义的电影,它讲述在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一位女主人和一位女佣如何在突如其来的意外中照顾四个孩子,面对苦涩茫然的生活的故事。
《罗马》中充满隐喻,你会觉得导演卡隆是一个联想能力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的人。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个幻想大师,拍过很多幻想片,包括《人类之子》、《哈利·波特3》、《地心引力》,甚至《流浪地球》项目当初也考虑让他导演。
从这些幻想故事中,我们同样能发现导演卡隆对现实的关怀。这次我们就来说说他的两部截然不同的科幻片:《人类之子》与《地心引力》。
1.科幻的概念与分类
为什么说《人类之子》与《地心引力》是两部截然不同的科幻片?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科幻的概念与分类。
科幻的概念与分类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基本的共识是有的。比如维基百科对科幻的概念的介绍:“科幻”即试图用科学原理来解释故事中的幻想成分的作品。按照科学原理的“含量”不同,可以划分为“硬科幻”(hard science fiction)与“软科幻”(soft science fiction):前者通常对科技有细致的描绘,后者则更侧重在非现实情况下进行文化、社会、政治层面的思考。
《地心引力》就是一部“硬科幻”,讲述两名由于太空垃圾流落太空的宇航员,想尽办法试图回到地球;《人类之子》就是一部“软科幻”,讲述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人口老龄化令广大发展中国家四分五裂,其人口向英国大量非法迁移,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与充满航天专业术语的《地心引力》相比,《人类之子》中,唯一跟“科学”沾点边的是“人类丧失了生育能力”,但影片对于这个设定完全没有解释,就进入到由这个设定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中去了。所以纠结这个设定是否“科学”也是没意义的。
但是,无论卡隆所构思的科幻世界怎样天马行空,你总能感觉到,其实他的心是与脚下的土地紧紧相连的,就像《罗马》一样。
2.“软科幻”:《人类之子》
不远的未来,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灭顶之灾——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人口老龄化令广大发展中国家四分五裂,其人口向英国大量非法迁移。 英国政府不堪重负,只得建立难民营粗暴对待非法移民,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不断。
然而此时一个非法进入英国的非洲女孩肯,腹中竟然怀有孩子。为了保住人类唯一的血脉,愤世嫉俗的政府雇员蒂奥,和他的前妻、反政府组织领袖朱丽,决定护送肯穿越混乱的英国抵达安全地带。
《人类之子》故事的前提是,人类丧失了生育能力。如前所说,它对此没有做出解释,而是更关注这一设定在人类社会中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移民问题、种族冲突、恐怖主义等等。这使得本片成为一个标准的“软科幻”。
作为一部思考社会的软科幻,《人类之子》的优秀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它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上映于2006年,然而在那时它对当前发达国家的移民问题就已经很有预见性了。同时对各个阵营、派别的诉求都安排了代言人进行表达:英国政府认为一拥而入的大批非法移民损害了本国的利益,所以建起难民营,任由难民自生自灭;难民们中的激进派为了生存,采取极端手段,以恐怖主义贯彻诉求。在这种道德困境下,你可以说双方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却很难说是错误的。
其次,在更高的哲学层次,《人类之子》对“人类能否得救”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起初,怀孕的母亲是各方争夺的对象,都想用她来为自己获取政治优势。这象征着人类总是为自己逐利的行为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但人类也并不总是这般无情的——当婴儿真的出现在难民与政府军交战的战场上,双方士兵都自动停下了战斗,有基督徒甚至在胸前画十字;而当婴儿远离时,一发**打破了战场的寂静,双方又加入到你死我活的厮杀中去——电影没有直接回答“人类能否得救”这一问题,而是用一个宗教式的寓言让观众看到人类的复杂性,留下观众去静静思索。当蒂奥最终为了婴儿献出生命时,观众也和他一样,并不确定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遗憾的是,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人类之子》对社会问题真正根源的思考并不深刻。移民问题的产生,并不是源自“人类不能生育”这种天灾,而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长期掠夺的人祸。这是本片的局限性。
3.“硬科幻”:《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的故事异常简单,简直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两名由于太空垃圾流落太空的宇航员,想尽办法试图回到地球。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在细节上的“硬”。
首先,《地心引力》在科技方面很硬,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外太空以及宇航员的工作生活。当然细节上、情节发展上会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不过“硬科幻”的“硬”就在于,它是可以讨论的,可以被指出“科学”与“不科学”的地方,而不像我们之前所说的《人类之子》,你完全无法讨论“人类不能生育”究竟科不科学。
其次,《地心引力》在制作方面也很硬,视听效果炸裂。与之类似的,还有《阿凡达》和《创:战记》。这三者都以其极其出色的乃至超越时代的试听冲击极大地震撼了一度麻木的观众,从此3D、IMAX、杜比7.1音效深入人心。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如今又由银幕内到了银幕外,仿佛正经历着第三次革命。电影变得越来越真实——IMAX的那句著名广告怎么说的?“看一部电影,或是成为它的一部分”(Watch a movie,or be part of one)。
《地心引力》不仅在上面两个方面很“硬”,而且创造性地利用了深空恐惧。 比如长镜头的使用——当固定女主角的吊臂被卫星碎片击断、在蔚蓝的地球上空飞快旋转、另一面就是无尽的深空时,这样的年头自然而然地闯入我的脑海:假如是我在那上面会怎样?另一个镜头是,女主角被断臂带入深空,还在不断打转——她很有可能一辈子都这样转下去——背景是漆黑的太空,镜头对准她由远及近,再穿透面罩,再变成她的视角,地球、星辰、日月都在飞速地旋转,方位与时间感都失去了——这对于人类来说是莫大的恐惧。
人们害怕未知的东西——害怕黑暗、害怕不知道在哪、害怕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害怕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多久。这些都是电影在极力灌输给观众的感受。整部电影中,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宇航员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堕入无尽的深空,并在那里永远飘荡——这是比任何一种死法都让人恐惧的:看着氧气慢慢耗尽,自己面对虚空却无能为力。黑暗将你包裹,然后陷入无间轮回中,永不安宁。
正是在这种深空恐惧症的连续重压之下,电影最终给了观众一次释放:女宇航员瑞安乘着“神舟”飞船穿过大气层,落入水中。瑞安打开舱门,潜进水里,一边脱下太空服,一边向上游去,破水而出,登上陆地。她的脸贴着湿漉漉的泥地说:“谢谢。”
像《人类之子》和《罗马》一样,这又是充满了隐喻、甚至是宗教意味的画面。瑞安从水中登上陆地,仿佛是生物进化的缩影;而她脱去复杂的宇航服,又有着返璞归真的意味。她在感谢什么?也许是命运,也许是生命,也许是地球,也许是让她走到今天的一切。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