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在中国教育的小学教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多少年来,在各个版本的小学教材中从不缺席,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们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光靠学校教育,孩子很难能够理解故事的精髓。应试教育下,不排除部分优秀老师在引导孩子方面的巨大作用。但毕竟那样优秀的老师是学生们可遇而不可求的,更多的只是给出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所以,怎么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怎样发挥才能与学校教育配合得更好更有效等问题是我一直所关注的。结合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感悟、亲子过程中的素材,以及对孩子素质教育的思考,写下此文以分享并自勉。
“如果你是《小猴子下山》中的那只猴子,你会怎么做呢?”
为了引导女儿的发散性思维,给了女儿以上问题。我8岁的女儿给出的回答是雨露均沾,掰两个玉米,摘几个桃子,再搬个大西瓜。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应试教育下的标准答案,还是说就是一错误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两手空空的小猴子相比,这可是品种多样又丰富呀!
或许,这也跟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选择趋同,包括我自己。亦或许,这也是多数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随波逐流地忙碌着,却一直碌碌无为的原因吧!
“那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
女儿被我问得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
“都想要!”语气中带有一点点迟疑和茫然。
都想要?都想要!“贪心不足蛇吞象”,这是我当时脑海中闪现的唯一画面。
是呀!再次回过头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不也是这样子的吗?这实际上不也是一种”三心二意”吗?都想要的结果不又回到了故事中小猴子的情况了吗?既然如此,我们真的理解了这个故事吗?说好了要"一心一意"怎么就变成了不要的"三心二意"呢?
我们为了工作忙碌着,很多时候甚至连“家庭"、"教育”都在为它让路,我们工作的意义何在?我们劳碌奔波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Ruth Chang在TED的演讲《你该如何面对艰难选择》,非常精彩,甚至是震撼到了我的内心深处:所谓艰难选择,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我们放弃了这个选择权,从而被动接受了一个选择。想想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结果荒谬至极?
备课记录,下次亲子对话的作业
下面是我的备课记录,准备布置给我女儿的作业。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让她明白我在学生时代没明白,到现在都没真正弄懂的一些人生道理,培养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故事中寻求解决办法。
用数学的思维继续拓展一下:
如果2根玉米等于1个桃子,5个桃子等于1个西瓜,10个西瓜等于一只兔子;普通的猴子一次只能单独拿10根玉米,5个桃子,1个西瓜,通常情况下10次才有一次能抓到1只兔子;你会怎么选呢?
这个问题会不会让她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后,说出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呢?
用探索与成长的眼光再拓展一下:
如果聪明的猴子可以想办法带走10根以后的玉米,5个以上的桃子,却没有任何办法带走1个以上的西瓜,多只猴子共同合作才能提高抓到1只兔子的概率;你会想到怎样行之有效的办法呢?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想法!)
用市场经济学的视角最后拓展一下:
根据能力的不同和市场的选择,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价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而“汇率”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该怎么办呢?
(她眼中的市场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这是一个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的:一个简单的故事,在写作过程当中,延伸出了这么些问题。
没有多少人能够留意到我的存在,也没有多少粉丝会关注我的故事,更没有什么鲜花与掌声,慢下来静心思考,跟随内心的想法,一路向前,同样有着无限的精彩。
我是“理工爸的育儿经”,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和孩子们讲些特别点的故事吧!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