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上一次讲到了“俊义密勿,多士实宁”,下面是“晋楚更霸,赵魏困横”。这一段还是讲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一个相互征伐、兼并的年代,也就是打仗比较多的年代。说起打仗,人们用计谋、谋略就会比较多。所以谋略思想在这个时代相当发达。
前面我们讲过,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齐桓公很少用计谋,也可以说那时候世风还比较纯朴。但是,到齐桓公晚年,就有了所谓“晋楚更霸”,出现了第二霸——晋文公重耳。刚才大家读《论语》,里面有“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谲”,就是奸诈的意思。就是说,晋文公这个人心没有那么正,阴谋诡计很多。齐桓公属于那种心底正派的人,只是有一些“公子哥”做派。晋文公这种性格跟他的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
晋文公三十几岁的时候,因为晋国权力争斗、闹内乱,被逼无奈,跑了出去,在外面游荡了十九年,最后从秦国借兵,回到晋国,当上晋国国君。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那样险恶的环境,他要生存下去,阴谋诡计是免不了的。不这样的话,早被人杀了。而且这个人报复心特别强,在外面流浪十九年,谁要是给他点不对,后来成霸主,一定会报复。
这里面故事很多,可讲的内容也挺多。不过,我们不是讲历史,就不讲了,知道这个人耍了很多阴谋诡计,就行了。
“晋楚更霸”的“楚”,是指楚庄王。有几句很有名的话,大家可能听说过,就跟楚庄王有关系。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有三年时间整天沉湎于酒色、打猎。手下大臣很着急,跟他说:您继位三年了,国家这么下去不行呀!楚庄王说了那几句非常有名的话——“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以后,楚庄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楚国变得非常强大,楚庄王成为又一代霸主。
这时候晋文公已经去世,所以这一段叫“晋楚更霸”。
下面是“赵魏困横”。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说赵国和魏国,实际上是讲秦国和当时所谓山东六国(也就是潼关以东的六个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这段历史主要涉及两个人:苏秦和张仪。
刚才讲《论语》,跟大家提到鬼谷子,据说就是那个年代的人,后来的纵横家、谋略家、兵家都尊崇鬼谷子。苏秦、张仪传说是鬼谷子的学生。当然,传说鬼谷子还有其他非常有名的学生——孙膑、庞涓、李牧等人,还有人说商鞅也是。商鞅肯定不是,因为商鞅年代要早。这些人当中稍微可靠一点的就是苏秦、张仪,可能确实是鬼谷子的学生。
我们说,春秋战国时代谋略思想发达,有一些特别辉煌的成就,但也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苏秦这个人就是这样。
苏秦呢,是一个非常刻苦、用功的人。《三字经》里有“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说苏秦读书的事。苏秦读什么书呢?苏秦拜鬼谷子为师,估计是鬼谷子的书——权谋、纵横一类吧!刚开始,苏秦虽然整天读书,但并没有开窍,越读越像书呆子。不过,苏秦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学得不错,就出去游说诸侯。结果,根本没人理他,最后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回到家里,他嫂子原来就看不上他,说他游手好闲、不治生业,现在更看不起他了,连正眼瞅都不瞅他一眼。苏秦并没有灰心,把所有的书都找出来,据说发现一本鬼谷子《阴符经》(现在传的《阴符经》是伪书,古本《阴符经》早就失传了,具体什么样子也没人知道,估计是讲谋略的)。因为之前碰了不少壁,苏秦就把这些经历跟《阴符经》结合起来,反复揣摩、体会。经过一段时间,苏秦决定再出山。
这一次,他没找大国游说,而是先找了小国燕国(也就是现在北京、河北北部一带),把燕国国君说动了,然后作为燕国使臣,再去游说其他诸侯。这样,苏秦就有了一定势力,影响力大多了。苏秦的策略就是所谓“合纵”,实际上是针对秦国。因为秦国经过变法强大起来,山东六国单打独斗都打不过秦国。苏秦就跟这些诸侯说,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打败秦国,否则的话,会被一个个吃掉,最后说服了诸侯。据后来流传下来的《战国策》记载,苏秦当时佩六国相印,指挥六个国家的军队,最后打败了秦国。
这时候,苏秦配带六国相印回家,可以说“衣锦还乡”。他嫂子见了,吓得趴在地上,不敢起来。当时,苏秦说了一句后来非常有名的话,说他嫂子是“前倨后恭”——你原来见到我是啥样,眼睛冲上,都不往我这边儿瞅一下,现在趴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人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然,这也正是体现人格高下的时候。刚才讲《论语》,说到君子、小人的差别,君子就要像子路那样——“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就算穿着破袍子,跟穿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觉着丢人。为什么不觉着丢人?因为他明白,钱、势这东西,即便你有,很可能是上一辈人留给你的,有什么可牛气!就算是自己奋斗来的,用不好也会害人!网络上炒作的那些贪官、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不都是明显的例子!钱是好东西,权是好东西,但也要用好!不然的话,它会“咬”人!更重要的,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心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视角不一样!
这是讲苏秦,当时的气势可以说不可一世。但是,这时候又出来个张仪。据说,苏秦跟张仪是师兄弟,两人关系还不错。当然,也有不同说法。马王堆汉墓出土过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按里面记载,苏秦是张仪的晚辈,两个人不是一代人。但是,传世的史书都说,苏秦先出道,做成功了,张仪才去找苏秦。苏秦说,这个路已经走不通了,我再给你指条路,你去秦国吧,看能不能说动秦王,把我的“合纵”破掉,咱俩比试、比试。后来,张仪果然到了秦国,给秦王出主意,要破坏六国的联合,各个击破,还说这叫“连横”。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合纵连横”。张仪可以说是后来居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苏秦的“合纵”。到最后,苏秦下场也不好,被刺身亡。人们经常说,强梁者不得好死,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这是讲“赵魏困横”。
下面是“假途灭虢”。这也是春秋时代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发生在晋国晋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的时候。当时,晋献公想灭掉虢国。因为虢国跟晋国中间隔着虞国,晋献公就派人到虞国说:我们要讨伐虢国,从你们这里借个道吧!虞国有个大臣叫宫之奇,对虞国国君说:晋国把虢国灭掉后,会不会顺势把我们灭掉?国君说:不会吧!我们和晋国是同姓(都是姬姓)。宫之奇说:虢国不也是同姓!这个靠不住!接着,宫之奇又说了几个后来经常用的成语,形容虢国跟虞国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唇亡齿寒”,一个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解释了。“辅车相依”——“辅”,就是腮帮子;“车”,就是牙龈。腮帮子、牙龈是连在一起的,无论哪一个被捅破了,另一个也好不了。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借道给晋国。不过,晋献公给虞国国君送了很多礼。宫之奇一看劝不了,就带着家人走了。后来,晋献公灭掉虢国,返回途中趁机灭掉了虞国。
(本次讲座漏讲“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三句,下次有补讲。)
再下面是“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起翦颇牧”,都是战国后期非常有名的将领。“起”,是白起。“翦”,是王翦。这两个人都是秦国大将。白起最有名的事是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打仗,赵国战败,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四十万人全活埋了。战国时期,各国打仗一共死了两百万人,白起就坑杀了四十万。这也算“用军最精”吧!“颇”,是廉颇,赵国人。大家爱看戏的话,都知道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就不多讲了。“牧”,是李牧。李牧也是赵国人,他最有名的事是击败匈奴人。匈奴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大患,不过春秋的时候影响还没那么明显,到战国就严重起来。李牧就是这个时候打败匈奴人,但也没有彻底解决。后来到汉武帝,才完全把匈奴人赶跑。
说到汉武帝,多说两句。有人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不管怎么样,汉武帝把匈奴人赶出河西走廊,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如果匈奴人一直在那个地方盘踞,就不可能有丝绸之路,也就不可能有佛教的传入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中华文明后来的演进就会是另一番模样。
说得有点远,回到李牧。
“宣威沙漠”,就是讲李牧在西域沙漠里击败匈奴人。
当然,这些事的另一个意义就是“驰誉丹青”。“丹青”,不是书,是染料——用来画画的染料(有个画家就叫陈丹青)。“驰誉丹青”,就是人们用画画来纪念、赞美这些人。有人说,“丹青”是史书,“留取丹心照汗青”吗?不是这个意思。“汗青”是竹简,代表史书,跟“丹青”不一样。这句话虽然也是说留名青史,但细节不能混,“丹心”和“汗青”是两个意思。
这是讲军功的伟大。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苏秦怎么死的?白起坑杀了多少人?我经常说,春秋战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那个时代兴盛起来的。如果铁板一块的话,思想不会那么自由,也就不会有后来中华文化的很多内容。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全面,不要只说一面,非黑即白——说一个人好,就不能有缺点;说一个人坏,就不许有好的一面。再比如:刚才讲的富贵荣华,当然有好的一面,但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相反,一个贫贱的环境,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在人身上留下的那种坏影响——我经常讲“穷人性格”,但也要看到它对人毅力的磨练。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教我们用这种方式看人、看事。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