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
以上两组数据表明了什么问题?刚刚过去的重阳节,又一次激发了公众对养老话题的关注。成都一个名为“院落窝窝”的项目,与“能做机构不做居家和社区,能做床位绝不做上门服务”的行业“潜规则”背道而驰,受到关注。
以“在家生活、小区养老、社区安养”为理念,通过租赁小区民房、院落闲置物业组建互助养老点,“院落窝窝”单餐(午饭)每月460元、双餐(午饭、晚饭)每月860元的收费,让许多养老机构“眼红”。但即便如此,项目负责人俞锦华也有些无奈,“目前只是处在自我存活和自我造血的临界点”。
居家养老,实现盈余,究竟有多难?
↑位于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的“院落窝窝”
·自我造血难·
4%的养老机构实现盈余,超60%机构需10年以上收回投资
每年重阳节,都是大家最关注银发经济的时候。今年,“院落窝窝”项目就获得了多个媒体的关注。尤其是每个月单餐(午饭)460元、双餐(午饭、晚饭)860元的收费,让许多养老机构“眼红”。
杨旗是成都一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老年人服务。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他所在的社会组织成为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为成都市金堂县多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活动组织等服务。
根据杨旗描述,目前日间照料中心尚未向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主要对具有社区户籍的老人提供一些免费服务和活动,比如联同区域内的社区医疗站,定期为一定数量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血压测量和健康义诊等。
但实际上,杨旗也表示,实现“自我造血”是大多数养老机构的终极目标,和俞锦华一样,他也认为“脱离政府扶持和资金补贴就无法存活的项目,不具有可持续性”。然而,大多数社区养老机构对“收费”这件事,仍保持观望态度。
↑“院落窝窝”为老人们安排的“窝窝日子”时程表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著名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所乔晓春教授的一番言论或许能解答。他曾公开表示,北京只有4%的养老机构实现盈余,超过60%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对小规模的养老驿站来说,生存更是困难。
“老年人对养老的观念更是盈利的难点。”一位业内人士也补充道,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政府进行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造成了一些老年人对养老的误解,认为理应是无偿的”。
因而,助餐这类社区养老最容易实现、成本相对低的形式,在当前对成都市场,愿意进行尝试的机构的确存在,但并没有真正实现全域铺开。
↑位于成都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的长寿食堂
·为何愿居家·
去养老院不仅“浪费钱”,还“是个丢面子的事”
每个月花860元,就能每天在家楼下的“院落窝窝”吃上健康的午餐和晚餐,住在成都的林婆婆是掏心窝地愿意花这笔钱。作为独居老人,这解决了女儿一直最担心母亲的问题。
但如果要问是否愿意花更多的钱住进养老院,除了解决吃的问题外,还有专人陪护,解决玩乐和医疗的问题,林婆婆的态度立刻就坚决起来。在大多数老人的眼中,去养老院不仅“浪费钱”,还意味着儿女的漠不关心,“是个丢面子的事”。
↑老人们在院落窝窝吃晚餐
根据有关调研,全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直白来说,更多老年人仍希望能够在家居住,但同时因年龄问题存在生活困难,从而需要嵌入社区的机构服务来解决。
林婆婆每天吃饭的院落窝窝,正是成都居家养老的一个代表。和养老院相比,这类嵌入社区的居家养老机构不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床位服务,因而大幅减少了空间和配套成本;而其提供的助餐服务也是有偿的,据测算,如果老年人的数量在大约15-20位,这里就基本达到收支平衡,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盈利。
但实际上,不缺政策支持、成本更低的社区养老机构,走上盈利之路也远比想象中困难。用“院落窝窝”项目负责人俞锦华的话来说,即使收费已经相当克制,对助餐这类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社区老年人的消费转化率也很难超过30%。
而即使是已经被认定为成都市社区养老示范项目、且付费用户数量相对稳定的“院落窝窝”,俞锦华也有些无奈地说,“目前也只是处在自我存活和自我造血的临界点”。
↑俞锦华与老人们一起
·一次新尝试·
自负盈亏的项目,9个月进入“存活临界点”
其实在一开始,俞锦华对收费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多自信。他此前曾特地到北京、上海、重庆、石家庄四座城市进行嵌入式社区养老的调研,而大多数案例显示,这类养老模式的盈利依然成问题,甚至难度很大。
正如杨旗所在的日间照料中心,包括成都等大多数地区的社区养老机构,都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营,以非盈利性为主,对造血功能的要求并不高。
而“院落窝窝”是由社会企业发起,并自负盈亏的社会化项目。因此,仅仅是构思和计算项目的运营和盈利能力,俞锦华和团队就花了大半年时间。
首先是确定项目内容。根据全国多个有关养老机构的调研报告,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迫切程度看,助餐是全国老年人最渴求的服务。因为行动不便,家政服务也是不少老年人的需求所在。
根据俞锦华和团队调研,从价格上看,当前成都市场上提供类似服务的家庭钟点工,每天2-3小时的工作量成本约为1200-1500元/月,还不包含食材等资源费用。而如果10-20个有相同需求的老年人通过共享厨师的方式“抱团养老”,或许能激发其对有偿养老的接受心理。
↑老人们的专用厨师
这也是“院落窝窝”项目在初期的发展模式。今年1月,俞锦华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元通社区六三零大院启动了“院落窝窝”项目,聚集了一批有需求、愿意付费的老年人。
目前,该项目的主要成本是场地租金、人工成本和水电、食材等运营成本,每月固定支出是一项不小的支出。俞锦华说,从单个老人的收费看的确很难实现盈利,但如果基数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盈利的概率也会越高。不过,当前“院落窝窝”项目仍是以租借小区房源的形式进行,因此受场地限制,服务人数的上限最多不超过30人,“天花板”效应明显。
但六三零大院并没有成为孤例,这种模式还具有可复制性。近期,俞锦华还在紫荆西路、神仙树北路陆续复制了2家“院落窝窝”,同时另有一家也在筹备中,目前已经有35位刚需老人预报名,预计在10月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
↑“院落窝窝”里的老人们在一起聊天
·探索和进化·
老年人观念的开放,可能是机构的新机遇
不过,尽管有稳定的客源,俞锦华也坦率地承认,目前“院落窝窝”项目“也只是处在自我存活和自我造血的临界点”。
例如,俞锦华在复制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未能预料的问题影响了速度和进展。在一个已经有相当市场的小区,原本早就该落地的“院落窝窝”,因为没有合适的房源迟迟未能完成。
另一个问题则出现在模式的创新上。俞锦华认为,助餐是一个壁垒不高的模式,且盈利能力非常有限。对社会企业而言,只依靠这一项目很难长久运行下去。他透露,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模式创新开发,希望依托助餐这一项服务,撬动更多养老服务。但是否真的有市场,以及如何设置商业模式,则是入市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
↑志愿者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不过,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市场的扩张主要依靠的应该是老年人观念的不断开放。毕竟从养老到付费,市场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进化。“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老人不会认为养老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俞锦华说,即使在今天,大多数老年人仍有“安土重迁”的观念,只愿意在社区活动。但正是这群老人思维的转变,推动了国内社区养老的发展。
杨旗也通过对过去一年多的工作总结发现,其实老年人对社交的渴求不比年轻人少。“未来,这可能也是养老机构的新机遇。”
↑老人们一同出门踏春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严丹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周霖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