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董芳芳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科研人员基于LAMOST数据发现了2颗高速自转的氮超丰O型星并揭示了这类星的起源,解决了困扰天文学家们近50年的难题。
LAMOST是什么?
它还在2019年帮助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它的工程研究集体还获得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LAMOST,全称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也被称为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工程研究集体建成了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使我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LAMOST都有哪些首创?
☆LAMOST在世界上首创并成功实现主动光学控制镜面曲面连续变化的光学系统,突破了望远镜的大视场不能兼备大口径的瓶颈;
☆成功地发展了一块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并在同一个光学系统中应用两块大口径拼接镜面;
☆首次实现分区并行可控的光纤定位技术,将多目标光纤光谱的观测从每次几百个天体提升到几千个天体。
☆LAMOST的研制成功,开辟了国际上大规模光谱巡天的先河,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技术推进到国际前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晕星样本的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分布。
研究人员在对样本中具有相似速度和位置的恒星进行归类和分组后,在13,000颗晕星样本中找到了40余组,近2,000颗晕星是属于子结构的,这些恒星具有明显区别于本地晕星的成团性(位置和速度空间)。此外,还找到了18组,300余颗很可能是首次被发现的新的子结构。
△图为在X-Z空间人马座星流成员星轨道走势。
证认2791颗M型亚矮星
2019年3月,国家天文台张硕、罗阿理、王瑞等人与国外天文学家Georges Comte等合作,利用LAMOST海量恒星光谱数据,修改了小质量亚矮星的分类标准,并在LAMOST DR4中证认了2791颗M型亚矮星。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上。
M型亚矮星是小质量、低光度的恒星,其演化过程缓慢,在太阳近邻十分稀有,从运动学上可以判定其属于厚盘和晕族星。根据光谱特征可以得知,亚矮星的金属丰度低于普通的主序星,并且范围跨度很大,部分极冷和极贫的亚矮星可接近氢燃烧极限,因此研究亚矮星的增丰史并与其运动学相结合,能够为恒星演化过程乃至银河系的演化史提供重要信息。由于亚矮星的光度很低,现有的光谱证认亚矮星样本十分稀少,并且大多来自针对厚盘和晕的巡天数据。
LAMOST光谱巡天为海量的小质量星提供了光学光谱,并包含大量低银纬尤其是反银心方向的数据,对于研究亚矮星的空间分布、运动学信息与恒星参数十分关键。
这个大样本的证认可以为研究不同类型亚矮星光谱变化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与GAIA DR2数据相结合,可以为迄今为止统计数据匮乏的星族提供很有价值的运动学信息。
△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类星体3C 273,它同时也是人类认证的第一个类星体。(图片来源ESA/Hubble & NASA)
△2019年2月发布的LAMOST类星体(蓝色)以及2012年至2017年期间LAMOST观测的所有类星体(黑色)的光度和红移范围分布图 (Yao et al. 2019)。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