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四川省各个地级市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绵阳市、南充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四川省会成都市的区划变迁。成都市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会城市。目前,成都市下辖了20个区县。那么,成都市20个区县的区划结构,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四川省的具体情况。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粮食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四川省属于盆地结构,气候适中,灌溉方便。因此,四川省的粮食产量很高,而且粮食种类非常丰富,例如水稻、小麦等等。由于非常适合生活,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与此同时,近年来,四川省还在积极发展水果种植。
2021年,四川省的GDP总量达到了5.38万亿,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水平。目前,四川省是我国管辖面积比较大的省份之一,下辖了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总计21个地级区划。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明清两朝的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区划轮廓。从四川行省组建以来,成都府一直是四川的省会城市。由于外围地形的限制,成都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战争破坏,保留了很多古建筑。在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成都府下辖了3个散州、13个县,总计16个州县,分别是:汉州、崇庆州、简州、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温江县、新繁县、金堂县、新都县、郫县、灌县、彭县、崇宁县、新津县、什邡县。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当时,四川省的情况更复杂,大小军阀混战了10余年,出现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说法,对各地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
四川省的地形结构复杂、管辖范围很大,建国初期,出于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把四川省拆分为川北、川南、川东、川西4个行署区。行署区属于建国初期的临时性区划,行署区对应了各个省份。在建国初期,除了这4个行署区之外,还陆续组建了皖北、皖南、旅大等行署区。进入5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平稳建设时期,一系列的重要项目陆续开始。
4个行署区的区划过于复杂,并不利于发展经济。1952年,4个行署区被撤销,重新合并为四川省。此时,成都市仅仅管理了5个区,分别是: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龙潭区、万年区。至于成都市外围的各个县,基本上隶属于温江专区管理。 1955年,成都市的龙潭区、万年区被撤销,合并为郊区。同时,望江区被撤销,并入了东城区,成都市的区划调整为3个区。
当然,出于发展建设的需要,进入21世纪初期以后,成都市陆续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高新区等几个新区。不过,这几个新区属于功能区,情况很特殊,一般不会计算在内。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