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式微”是文学界的一种共识,即是说当代文学已经没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展现的影响力。像文学发展的上升时期,一个文学青年发表一、两部中长篇小说,就可以为全国熟知的年代已经远去。汉语言文学不再是热门专业,作家亦不再是年轻人膜拜的对象,作家似乎变成了清贫和偏执的代名词。
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更习惯于坐在看看影视剧,刷刷视频,要说沉下心来看一部小说、读一篇文章的实在不多。许多人的阅读变成零碎的、浅度的阅读,新传媒的发展让文学在网络找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像方方等诸多体制内的作家,曾经代表着主流文学的一脉,是对传统的纯文学的一种坚守,或者说是一种情怀,一种追求。面对文学式微的情势,每一部新的文学作品的发行和推广,仅仅倚仗读者的口口相传,已然不够,更多是倚靠商家的花样翻新炒作和外实中干的噱头。作家们依然以思想的启蒙者为追求,并且试图以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来吸引眼球,试图以来奇谈怪论追求一鸣惊人,一副使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说到底就是想多卖几本书,更不管是好名头、坏名声,争的不过是俗世的名和利。
要说方方和《武汉日记》为什么招人骂,我想真正的原因在于,抗击疫情是全武汉、全国人民的事情,许许多多的人不出门,不远行,劲儿往一处使,就是争取早日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她可倒拿出了本事,就靠着一些听来的消息和个人的猜测,对武汉的抗疫提出质疑。我们姑且不去印证她所说的一切是不是真实,但是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最需要加油鼓劲的时候,站在众人的对立面说风凉话、说丧气话,就像如同现如今的美英等国家在全世界需要合力抗击疫情的时候,一味地将抗疫政治化,抹黑别的国家,不招人骂、不讨人厌才怪。
当然,不管是大家怎么批评,或者以思想独立、敢于发声来赞美她,方方总算是借着疫情火了一把,甚至火到了欧**家。——不管好名声,还是坏名声,总算是出了名。可遗憾的的是,不管方方之流的初衷和立意如何的标新立异,一旦以精致的利己主义为底色,自身的形象都会是一片暗淡的灰色。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